青花菜為十字花科、蕓薹屬的花菜類蔬菜,最早由野生甘藍演化而來,原產於西歐義大利沿海一帶,已有200多年的歷史。但在歐洲栽培以花椰菜較多,青花菜較少栽種,栽培歷史很短,直到傳入美國才開始被大量栽種。臺灣的青花菜,即是在二戰結束之後時期從美國引進。初期引進臺灣的青花菜,因國人食用習慣不普遍,加上採收後的保存期間短,很少人願意栽種。直到民國55年,政府又引進新品種並加以推廣,及保鮮設備和技術的提升,適逢搭上冷凍蔬菜和脫水加工外銷的熱潮,才促使青花菜栽培面積逐漸增加,成為臺灣重要的蔬菜之一。
青花菜喜愛涼爽溼潤的氣候,最適合生長的溫度為22~25℃,超過25℃容易造成徒長。但因青花採採收部位為花蕾球,生長期轉化到生殖生長期間,需要有適當的低溫,才能達到春化效果。雖然低溫的條件視各品種而不同,但一般來說花蕾形成期的適合溫度約在15~18℃。
土壤部分,青花菜適應能力強,無論砂土或黏質土都能生長,土壤酸鹼值適合範圍為H5.5~8。此外,因青花菜對水分需求量大、忌諱積水,土壤中最好保有70~80%的含水量,並採用高畦栽培增進排水性,如生長期長期乾旱會導致生長不良和提早抽苔,形成早蕾,花蕾球發育期乾旱則會導致花蕾球生長緩慢、花蕾發育不良和加速等情形。
青花菜採收期短,需掌握適期採收,太早採收因花蕾未完全發展,容易影響產量,太晚採收花蕾球容易鬆散。最適合的時機,是當花蕾球邊緣的小花蕾稍微鬆散,就能進行收割。主花蕾球採收後,要除去大部分的側芽和策枝,僅留上面的3~4個側芽,2周後又可採收側花蕾球。為了保持花蕾球的鮮度,一般多在清晨、露水未乾之前採收,並應盡快將青花菜放入低溫庫預冷,再移到冷藏庫保鮮,才能提高保鮮的效果。
因為直送所以新鮮,上桌前都跟產地剛採下來一樣。